圖源:銅陵大通古鎮風景區
大通,古稱瀾溪,于唐代設大通水驛,歷史上曾是一座名蜚中外的江岸重鎮。瀾溪老街好似一方歷史的舞臺,六朝在此設立“梅根冶”,唐代設大通水驛,宋代正式建鎮,明代設巡檢司、河泊所、驛運站,清朝設置水師營,建參將衙,設郵政總局。清末民初,與安慶、蕪湖、蚌埠齊名,并稱安徽“四大商埠”,繁華一時,素有“小上海”之美譽。銅陵大通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運營部負責人林丹介紹說:
作為長江邊上著名的商埠碼頭與商品集散地,大通自宋代形成市鎮以后,各地商賈、平民、手工藝匠紛紛涌進,這里的市場隨之日趨繁華。到明清時,因徽商大量涌入,大通進入鼎盛時期,商號林立,商業興隆,大小商鋪與各種作坊鱗次櫛比。
老街得水之便利而人文薈萃,李白、楊萬里、王陽明、張國維、劉大櫆曾在此流連駐足,他們感于性而觸于情,留下不朽詩章。其中,宋朝著名詩人楊萬里的《舟過大通鎮》“淮上云垂岸,江中浪拍天。須風那敢望,下水更勞牽。蘆荻偏留纜,漁罾最礙船。何曾怨川后,魚蟹不論錢。”是舊時大通古鎮的生動寫照,也讓大通名揚天下。林丹說:
這里背靠長龍山,由于江心和悅洲的阻攔,改變了長江的流向,導致本來自西向東流的長江,到這里變成了由南向北流,就形成了“長江在這里拐彎,大海在這里調頭”的自然奇觀。
圖源:銅陵大通古鎮風景區
瀾溪老街得水之滋養而鐘靈毓秀,懷瑾握瑜之才指不勝屈。清末民初,老街經濟文化日漸繁榮,士紳云集。如今的老街,依稀可見當年“長街二三里,店鋪數百家”的景象。封火山墻、飛檐翹角、鏤花窗臺、水上吊樓等明清結構建筑仍歷歷在目,店鋪還保留著上住下鋪、前店后坊的格局。鋪門板的油漆已經剝落殆盡,暴露出筋骨。紅色四方石凹凸不平,向后街延伸而去,像一位位耄耋老人將歷史的歲月挽留在老街上。林丹說:
目前瀾溪街上不僅有豐富的生活配套商業,還保留著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地商業、傳統手工作坊和居住等。雖然老街整體風貌以清末民初的徽派建筑為主,但其中也有部分建筑帶有明顯的建國初期歷史痕跡,如店招的寫法、建筑式樣和局部裝飾等,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真實反映。
圖源:尋找銅陵
圖源:銅陵大通古鎮風景區
圖源:銅陵大通古鎮風景區
一陣微風夾著淡淡的咸腥味吹過來,這是老街的味道,也是楊萬里“魚蟹不論錢”的詩意詮釋。老街上的人一年四季制售咸魚干、臘肉等咸貨,尤以冬季為盛。天氣晴好時,挨家挨戶搬出鐵架,全都掛滿了咸魚臘肉,俗稱“壓斷街”。林丹介紹說:
每年冬季,當地居民紛紛趕制臘魚、臘肉等傳統臘味,天晴時晾曬,臘味滿街飄香,會吸引不少市民前來選購。
圖源:銅陵大通古鎮風景區
老街的味道自然不只是咸腥味,常年在此居住的老街人知道,誰家鋪子什么時候會有雞汁茶干、小磨麻油、油糖蒸糕、炕爐酥餅和油炸毛豆腐的味道。他們都知道,梅子熟時整條街就會彌漫起白蘭花的香氣。味道承載著記憶,在時光中,流淌不止。
除味道之外,老街自有風韻傳承。百年的理發鋪子,能讓人在慢悠悠中懂得什么是傳統,什么是手藝,品出一份舒坦與愜意。百年的桿秤店里,鏨秤星的老師傅一臉的淡然自若,告訴你什么是堅守、什么是“工匠”。陶瓷店里的老人經常在一堆陶貨間打著盹,仿佛一尊古董。一家叫作“三閭大夫”的小旅館前,兩位游人一邊指點著店招,一邊爭論著屈原當年是不是真的來過這里。林丹說:
老街上,曾有一位有名的鐵匠藝人嚴飛盛,他打制的菜刀,刀口的壓鋼不脆不軟,刀口鋒利不卷,打制的鐵器、農具等,人們用的得心應手,生意特別火紅。他不僅會打鐵器農具,還有個絕活,就是對船進行“重載補漏”。過往大通的大小船只,不管是鐵船還是木船,船底漏水,都來找他修理。
時光悠悠,行走在老街舊巷我們總能聞到歲月沉淀的氣息。
瀾溪老街終結在老橋口,而這里,正是當年折柳相送的“小灞橋”,或者是“過盡千帆皆不是”的斷腸處。但今天,我們可以從這里回望來處,讓厚重的文化力量激清揚濁,激勵我們向更美好的遠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