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園坐落在濟南大明湖南岸,大門朝東,面向大明湖,占地約9600平方米。園內山水迤邐,泉流泠泠,花木扶疏,亭臺巧置,有讀書堂、明漪舫、浩然亭等古樸建筑。遐園為清宣統元年(1909)山東提學使羅正鈞創辦山東省立圖書館時所建,原為圖書館的一部分,1965年分開劃歸大明湖公園。遐園是參照寧波著名藏書樓天一閣而建,建成后因景致清雅,藏書豐富,在當時頗負盛名,曾被稱為濟南“第一標準庭院”有“南閣(天一閣)北園(遐園)”之譽。
今遐園的主入口位于園區東部,為一南北向伸展的游廊。正中門匾“遐園”字,為當代書法家金棻所書。門外北側,橫一石碣,上刻篆書“遐園”二字,由羅正鈞于1909年題寫。門旁原有楹聯“湖山如畫,齊魯好文”,后缺失。進得門來,假山作為障景,順勢坤延至院南側,山石陡峭,巨石嶙峋,沿石徑可蜿蜒登上山頂。山頂有一臺,曰“朝爽臺”。臺上有亭,四面單檐,石質亭柱,曰“風亭”(原名蒼碧亭)。從山頂向北俯瞰,園內楊柳垂蔭,修竹郁森,麗水虹橋,曲徑通幽,韻味無窮,遐園景色盡收眼底。一條小溪繞山而過,在山腳下匯成一片池塘。小溪名為玉帶河,源自珍珠泉泉群,由珍珠泉、濯纓泉、散水泉、溪亭泉、劉氏泉等泉水匯聚而成,經曲水亭街,過百花洲,在遐園內曲折蜿蜒形成水景。假山西側,梧桐蔽日,石徑曲折,溪流潺潺。此處有一水榭曰“明漪舫”,因船不能駛進遐園,故造船形亭以象征。明漪舫四周繞以小溪,溪水北流,沿溪西岸,建半壁長廊,長廊北端跨溪架拱橋,拱形若虹,名玉佩橋。橋北為一方塘,植以荷花。塘西廊內南壁上,嵌有傳說為岳飛墨跡的石刻《諸葛亮前后出師表》,該石刻是清末時據濟南名士楊明詒捐贈的河南南陽武侯祠中的石刻拓片復制而成,草書大字龍飛鳳舞,渴驥怒猊,氣勢豪放,酣暢淋漓。北面墻邊修竹環繞中,立有明朝山東巡撫、甘肅天水人胡纘宗書寫的《臨唐李當涂(李陽冰)小篆謙卦之碑》,李陽冰篆書運筆如蠶吐絲,骨力如綿裹鐵?!吨t卦》碑原刻久佚,幸有胡氏臨作,保存了原刻風貌。由碑向西,穿過一圓門,為建成于1936年的藏書樓,名曰“奎虛書藏”??摃叵驏|,經過方塘,有一坐北朝南大廈名抱璧堂,是1939年在海岳樓舊址上改建而成。堂東有假山,山雖小卻險峻峭拔,山下臨水處刻有“漲淥沜”三字。山上有臺名曰“桃笙”,臺上有亭翼然,青瓦紅柱,六角單檐,名“浩然亭”。小溪潺潺流過假山,匯入大明湖。夏秋季節,登上浩然亭,舉目遠眺,明湖景色盡收眼底,波光粼粼的湖面上,鳶鳥掠水,畫舫穿行,岸邊則微風拂煦,楊柳裊裊。夏秋季節,遐園最有趣味,園內楊柳依依,黃鸝和鳴,清幽雅靜,在這里小坐片刻,看湖中輕泛的畫舫游艇,詩情畫意油然而起。
遐園原為清代科舉考場貢院號舍舊址。清廷自1906年開始廢除科舉制度,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歲科考試亦即停止,號舍被廢棄。當時的山東提學使、湖南湘潭人羅正鈞出洋考察后,為效仿西方教育,學習西方科學文化技術,倡議在大明湖南岸利用閑置的號舍建立山東省立圖書館。宣統元年(1909)正月二十五日,山東巡撫袁樹勛向清廷遞交了《奏東省創設圖書館并附設金石保存所以開民智而保國粹折》。奏折中寫道:“齊魯自古為圣人桑梓之邦,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濟南作為省會,卻沒有設立圖書館,故提請清政府參照其他省及國外,設立圖書館,存儲四部善本,兼收列國寶書。同時附設山東金石保存所,收藏本省新出土的金石古物及舊拓精本。”2月20日,奏折獲清政府批準。一個月后,由山東提學使羅正鈞奉學部札飭主持建設的山東圖書館(附設金石保存所)動工,擇大明湖西南隅的前貢院官地七分之一,并仿照寧波天一閣藏書樓格局建設。當年12月16日,圖書館正式落成,定名“山東圖書館”,另附設金石保存所。建設前后共花費了白銀兩萬兩,是座東西長三十八丈、南北長三十丈的園林式文化設施,其園榜曰“遐園”。“遐園”為當時山東省立圖書館的別號,取“白駒空谷”之意,以《詩經·小雅·白駒》中“毋金玉爾音,而又遐心”句中的“遐”字,為圖書館起名遐園。
該圖書館為全國建立最早的省級圖書館之一。初創時期,讀者服務主要是提供館內閱覽,設閱覽室、展覽室兩種。因館園合一,來館游人,每人需收銅元二枚購買游覽券,閱書者每人收取銅元二枚購買閱書符。以星期二至星期五為男子游覽日星期六為女子游覽日。到1916年,藏書已達13萬卷,成為全國最大的圖書館之。因藏書豐盛,且種類豐富,博得了“歷下風物,以此為盛”的贊語。當時,這里還是中國第一所由省級政府創辦的博物館性質的機構山東金石保存所。宣統二年(1910)六月,金石保存所動工興建,十月落成。次年開館。金石保存所在山東省圖書館歷任館長羅正鈞、王壽彭、王獻唐等著名學者的努力下,致力于保護齊魯文化,經歷年陸續收藏,截至1933年7月底,金石保存所藏品已經十分豐富,且多珍品銅器、石刻、錢幣、磚瓦、陶器、泉范、陶文、玉器、瓷器、甲骨、樂器、書畫、金石拓本等共計16256件。其中包括吳式芬、丁樹楨、陳介祺、許瀚、馬國翰等名家的舊藏,蔚為大觀,尤其以石刻碑帖享譽遠近,漢代《為父通作封記》《熹平石刻殘石》,北魏《李璧墓志》《孫遼浮圖銘》《李謀墓志》等石刻最為著名。
建成之初的遐園,背湖(大明湖)面山(千佛山),古樸典雅,景色宜人。在創建初期即負盛名,與天一閣有“南閣北園”之美譽。園中遍植花木,曲水環繞橋榭相接,湖山相映。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曾來游歷,摘取西晉陸機《悲哉行》中“和風飛清響,鮮云垂薄陰。蕙草饒淑氣,時鳥多好音”的詩句,揮毫寫下“和風飛清響,時鳥多好音”的對聯,置于院內竹籬門上。園門朝東,大門門額之上嵌有羅正鈞篆書“遐園”二字(今石碣放置在園東門外北側)。園內正中為海岳樓,樓分上下二層,共四大間,為儲藏圖書之所。其對面亦有一樓曰“宏雅閣”,專貯金石。兩樓峙立,又引湖水入館,通以橋廊,蓋仿四明范氏天一閣格局。又有讀書堂(閱覽室)明漪舫(兒童閱覽室)、博藝室(文物字畫展室)、漢畫室(漢畫像石展室)、羅泉堂(歷代貨幣展室)錯落園中。樓堂以曲廊相連,又繞以溪流池塘,塘內植荷養魚虹橋臥波,花木扶疏,園林之勝在清末各省圖書館中首屈一指。
1922年夏天,山東省歷史博物展覽會選擇在這里舉辦。這個展示齊魯文化的展覽會規模宏大,分歷史門、地理門、古物門、教育門、社會風俗門、工商門、農業門七大門類,展品共有五千種,擺放在海岳樓、宏雅閣、讀書堂、碧琳瑯館、明漪舫、湖天一角樓、博藝堂等處。國內的教育家、美術家、考古家、收藏家紛紛到場參觀,蔡元培、梁啟超、黃炎培、袁觀瀾、張伯苓、張一麐、陶行知等名人亦蒞臨遐園,出席展覽會開幕式,梁啟超等還作了演講,眾人在浩然亭合影留念。
1928年,日寇進犯濟南,制造“五三慘案”,用炮火轟擊城區,遐園亦橫遭慘禍。1929年8月2日,山東省教育廳提出“以省立圖書館關系社會教育甚重,非切實地整頓、改良辦法不可。”同年,時任省教育廳廳長的何思源派王獻唐任館長。王氏致力于館務恢復工作,經一年努力,圖書館得以正常運轉。這座藏書樓于1935年被拆除在其舊址上建成了“奎虛書藏”樓。
1937年日軍進攻濟南時,玉佩橋以東建筑再次遭到大破壞。海岳樓、宏雅閣、讀書堂、虹月軒等一夜間變作廢墟,玉佩橋亦失去了廊廈和精美的木制欄桿。幸運的是,湖天一角樓和博藝堂所在的別院沒被波及,落成剛一年的奎虛書藏樓也躲過一劫。1948年濟南解放后,遐園得以修葺,消除了戰火創傷。1964年開始整修,1965年遐園東半部的園林部分作為獨立院落劃歸大明湖公園。但由于長期戰亂,遐園內原有建筑大都殘毀,現遐園內僅存建園初期的明漪舫、金絲榭、浩然亭、玉佩橋等少數建筑,山東省圖書館也已遷至新址辦公。如今,遐園與原省圖書館保留下來的老建筑“奎虛書藏”又合并在了一起,成為大明湖風景名勝區一處新景點。
今日的遐園,小河如帶,假山玲瓏,長廊通幽,溪流縈繞,依然是濟南園林的一顆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