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木雕藝術歷史悠久,曾經十分興盛,直到進入上世紀80年代,才逐漸衰落,現存僅付氏木雕一脈仍在從事木雕技藝。2022年,亳州木雕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逐漸煥發出新的生機。
木屑紛飛演古今
付氏木雕的傳承人付義杰,是一名80后,對于亳州木雕的前世今生,付義杰可謂如數家珍。
據付義杰介紹,由于亳州地處中國南北方交界處,所以木雕作品也呈現出南北方木雕藝術兼有的特色,具有一種過渡特征,“既有北方木雕的粗獷樸拙、氣韻豐滿特色,又有南方木雕細膩精微、刻畫傳神的特點。”
他表示,亳州木雕,無論是建筑配飾,還是家居雕花,都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如花戲樓木雕有“趙子龍長坂坡單騎救主”“空城計”等,民間家居雕花中有“太子坐殿”“八仙祝壽”等戲文故事。以戲文和民間喜慶、鎮宅為主要元素的亳州木雕還體現了亳州地區的文化和民風民俗。以戲文為主的木雕體現了忠義、尚武之風,這與亳州是武術之鄉有著必然的聯系;而民間房屋家居喜雕懸獅、麒麟送子、喜鵲鬧梅等,無不彰顯著人們對美好、平安生活的向往。
付義杰認為,亳州木雕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它的構圖、色彩、人物造型都是可以借鑒的寶貴資源,其思想內涵及所蘊含的文化,可以給我們的藝術創作給予指導性作用;它還具有一定的社會教化價值,亳州木雕處處透出彰顯忠義、勸人向善等中華文化特征,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的思想和行為。
亳州木雕沉浮錄
亳州木雕以半圓雕技藝為主,是糅四面可觀的圓雕和平面凸起的淺浮雕、高浮雕和鏤空雕、透雕于一體的造型藝術。雕刻刀及其輔助工具達三百多種,按工序分打坯刀和修光刀,按形狀分有圓刀、平刀、斜刀、玉婉刀、三角刀等。輔助工具主要有木敲錘、木銼、斧子、鋸子等。木雕技法是做減法的藝術,做之前創意在先,打好腹稿,再動手畫圖,定稿后再雕刻,技藝流程有打坯、修光、打磨、著色上光等工序。
據《亳州市志》記載,亳州木雕19世紀下葉即很興盛,當時最負盛名的為一李姓、外號“老仙頭”的藝人。他善雕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曾帶人對花戲樓的木雕進行修復。后來比較有名的有郭克(外號郭麻子)、李廣成等人。上世紀30年代前后,亳州城內還有雕匠鋪20多家。新中國成立初期,有雕匠鋪30多家,雕刻匠2100多人。1966年,亳州的雕刻匠孫紹光、董祥云等,到北京參加了全國木刻會議,并為人民大會堂刻了屏風。“文化大革命”初期,木工雕刻作為“四舊”被掃蕩,藝人被迫停業。粉碎“四人幫”后,逐步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目前亳州木雕從業群體大都凋零不傳,僅譙城區十八里鎮的付氏一脈仍在傳承。付氏祖上從河南遷來亳州,目前在亳州已傳習七代人,均以木作和木雕為業。付義杰的父親付文生是第六代傳人,上世紀七十年代,付文生曾參加花戲樓木雕的維修工作。如今,除了付義杰,還有一位向付文生學習過的、叫郭長江的雕刻匠人,也堅持了下來。目前,付義杰和郭長江分別在亳州老街南京巷錢莊景區、花戲樓景區開辦木雕工作室。
刀尖之上傳技藝
因受家族熏陶,付義杰從小就喜愛繪畫和木雕。付義杰八歲時,就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繪畫、磨刀,以及初步的木紋雕刻,為以后的木雕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付義杰記得,父親經常被請去幫人做嫁妝,當時農村還沒有現成的家具店,誰家的姑娘準備出嫁,都是請木工師傅到家里去做木器。付義杰父親的手藝在當時非常受歡迎,很多外鄉人也是慕名而來,找他做家具的人絡繹不絕。
“當時電動工具很少,全部手工來做,父親忙不過來的時候,都是拿回家晚上來做,我就幫父親打打下手,慢慢地開始對木雕有了感情。”付義杰回憶道。初中畢業后在家人們的商討下,他報考了浙江東陽木雕研究院,進一步學習傳統木雕。
學習期間,付義杰在老師的指導與幫助下白天學習木雕,晚上回去畫畫,不斷地鉆研學習,技術也得到不斷的突破。學院老師很多,有專攻花鳥山水的,也有專做人物走獸的,付義杰在課余時間經常去學習不同的技法。他取長補短,堅持多聽、多問、多做,技藝也得到突飛猛進的進展。
學習木雕的過程是枯燥乏味的,辛勤的汗水加上從小耳濡目染的天賦,以及長期磨練出來的堅強意志,讓付義杰在木雕的道路上順利前行。近年來,在老師的指導和認可下,付義杰曾多次參與國內重大政府木雕工程,比如修繕靈山無錫梵宮、杭州G20峰會大型木雕、雷峰塔《白蛇傳》、北京同仁堂木雕裝飾、中南海木雕作品等。
“做木雕最主要的是能表現出神韻,讓人一眼就能看出作品的含義,這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只做其形,不達其意,那就不是一件成功的藝術品。”付義杰表示,他還要在木雕藝術的道路精益求精,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亳文旅/圖文 中國東聯社/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