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名懷揣青春夢想的男孩成長為獨當一面亦剛亦柔的員額法官,從一名法治戰線上的新兵成長為業務骨干,他深知走進法院的人民群眾懷揣的是對公正司法的殷切期盼,教育、指引、感化、疏導是法官永恒不變的職責,而法官的溫度體現著司法為民的溫度。他就是乳山法院立案庭(訴訟服務中心)員額法官劉言青。
三十年櫛風沐雨
三十年初心不改
有人說,人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是失敗的表現,劉言青卻說,擇一事終一生,如《詩經》所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來到乳山法院已經30年,身邊年長的、年幼的同事來來往往,劉言青憑借著專注與專業,開拓與創新,和對高質量案件的尊崇與追求,仍堅守在原地。2022年,他所帶領的團隊一審結案346件,服判息訴率100%。2023年初,劉言青被威海中院評為2022年度全市法院“案結事了紅旗手”稱號。
說起速裁法官,有人認為他們處理的都是簡單案件,沒有什么專業含量,甚至調侃他們是司法流水線上的搬運工。但實際情況卻是,速裁法官動輒每天閱卷十幾件,開庭審理案件四五件,會見當事人及通過微信和電話與當事人進行溝通更是不計其數,這樣日復一日、簡案不簡單的工作真的一點也不容易。
劍拔弩張鬧離婚
溫情調解化干戈
嚴冬的一天下午,一起離婚糾紛進入庭審調解階段,原告于某已年逾古稀。從派出所調取的詢問筆錄厚厚一摞,雙方積怨頗深。經歷了第一次開庭雙方當事人爭吵等一系列周折后,劉言青的手里握著雙方提交的財產證據清單,耳朵里回響著雙方親屬喋喋不休的相互指責,思緒萬千。劉言青知道,依據法律規定作出一紙判決,便可以為這起難纏的離婚案件畫上句號,但真的是句號嗎?他不愿意看到一個本該和和美美的大家庭敗給那些所謂的生活瑣事,可于某態度堅決,拒絕接受調解。眼看案件陷入僵局,劉言青只好宣布庭審結束,等待下次開庭。休庭后,他見于某在法庭外的長椅上休息,他端來一杯溫水,讓其潤潤嗓子,請他去接待室的躺椅上休息片刻再回去,令他沒想到的是,就是這樣一個尋常的舉動,讓于某感動地熱淚盈眶,他深刻反思自己的過失,與劉言青促膝長談過后,最終表示愿意為了家庭重新考慮一下,同意撤訴。
劉言青常說,0℃,是水結為冰的臨界溫度。我們辦案既要有冰的堅定,也要有水的柔情。法乃善良公正之術,口開填正氣,筆動喊冤情,以無情的目光論事,以慈悲的目光看人,法官把感知的冷暖化為自己0℃的溫情,在司法公正的前提下展開調解,做好雙方當事人的道德感化和情感修復,以期當事人能夠互相諒解、消除隔閡,真正做到案結事了。法律無情人有情,劉言青春風化雨般的調解溫暖了當事人的心扉,于是在他處理完案件后,那個質樸的大叔雙手合十不停作揖,感恩法院為他維護了正義;那個單親的母親飽含熱淚一步三回頭,感謝法官為他排解了難題。
司法為民不打烊
周末加班提質效
有人說,法院人是“7+10+夢”,即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0小時,另外夢里還要再想想案件怎么辦。劉言青說,只要不溫不燥,持之以恒,就能為多元解紛帶來永恒動力,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
“舉目有風景之異,思之有今昔之嘆。”作為立案庭速裁團隊的員額法官,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新需求,劉言青主動帶領團隊,探索形成從矛盾源頭預防到糾紛前端解決,再到訴訟終局裁判的分層遞進、繁簡結合、銜接配套的解紛機制。萬事開頭難,人民調解平臺在線矛盾糾紛化解平臺上線后,劉言青先學先試,主動要求將案件分流至自己名下辦理,并耐心指導當事人使用,引導當事人通過非訴途徑解決糾紛。2022年,他所帶領的團隊訴前調解成功156件,自動履行率83.29%。
三十年不改為民初心,劉言青始終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力爭做一名有溫度的法官。
作者:譚曉瑩